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四面重峦障 五溪曲水萦
初冬时节上井冈
十一月下旬,虽然已经是初冬将尽,过了井冈山地区的最好季节,我们还是怀着心存已久的向往,捧着发自内心的虔诚,带着始终不渝的敬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据当地出版的《井冈山斗争逸事》介绍,1928年之前,井冈山地区只是在距离茨坪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井江山”的小村庄,因为当地聚居的客家人口音上“江”与“冈”谐音,发音成井冈山,后来周边的大小五井都有了人家。1928年5月,毛泽东来到大井,看到邹家祠堂门柱上的一副对联,上联写到“大小五井山岗耸立仰前代英贤辈出”,下联为“万事巍峨虎踞龙盘愿后辈兴旺发达”,他吟诵了两遍,并对旁边的人讲道:“这副对联嵌进了5个地名,还戴了一顶大帽子”。见众人不明其意,就解释说:“怎么不是呢,大小五井,五个村庄,还有井冈山的大地名,‘井冈山’这地名好啊”。此后,他把湘赣边界六县波澜壮阔的工农武装割据,概括为“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9月毛泽东在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中,第一次把“井冈山”写入了他的作品。同年11月,他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的报告所用的题目也是《井冈山的斗争》。随着燎原的星星之火,井冈山的名称越叫越响,成为革命的摇篮。


初冬的井冈山,山峰耸立,云雾缭绕,松柏浩荡,竹林滔滔,翠绿叠嶂,到处是一派青绿。我们从大雪纷飞的黑龙江来到这里,仿佛又回到了夏天。出发之前,原本计划以 “井冈红叶”为题,拍一些照片,可能是我们来的时机不对,也许是选择的路线有限,或者是停留的时间太短,虽然我尽力寻找带有这个季节的“符号”。但是,目之所及,除了松涛,就是竹海,很少看到阔叶的红色、黄色和褐色。此时的井冈山,集南方与北方之精华,红色的土地,绿色的宝库,别有一番景致。我们穿行在其中,参观革命旧址,欣赏罗霄山脉美景,一直沉浸在毛主席那首《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的“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意境之中。
在井冈山的密林深处,我还是如愿以偿地拍到了井冈山的红叶,拍到了山间溪水,拍到了收获的金橘,拍到了井冈山的山茶花。




从南昌出发,我们第一站来到了位于井冈山下,赣江上游的石虎塘航电枢纽,这是开发建设革命老区的一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路边上竖立着一块“为革命老区人民做贡献”的牌子,十分醒目。
高速公路一直从南昌修到了井冈山,出了高速公路口,我们就进入了井冈山,一面井冈山红旗的巨型雕塑矗立在路边,引领我们开始踏上了红色之旅。

茨坪,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井冈山市曾设在这里,后来为了保护历史原貌,开发建设旅游设施,迁出了茨坪。
在井冈山,我们见到了许多过去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过的,似曾相识的革命旧址。斗转星移,历尽沧桑,依旧在那里向人们述说着革命的艰辛。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毛主席的诗句描绘了当年保卫井冈山的黄洋界之战。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海拔1343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红军就是在这里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我们在茨坪买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井冈山博物馆馆长曾宪文和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副研究员刘晓农写的《井冈山逸事》,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一路上最令我们震撼的是当年绿林好汉袁文才、王佐接毛主席上井冈山,后又被党内的极左所杀害,千秋功绩今日才得以昭示。
井冈山的兰花,深匿于深山密草之中。朱老总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写下了一首《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怡然自得地含芳”,并且从井冈山上带回去了一盆兰花,以寄托对妻子英勇的红军“双枪女将”伍若兰的怀念之情。
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不仅是红色的摇篮,还是重峦叠嶂的绿色宝库。被董必武同志形容为“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的龙潭,印入90年版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的五指峰,和那悬浮在半山腰上的十里栈道,“险处不须看”,“只要肯攀登”。
一处处井冈山斗争的革命旧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钟灵毓秀数婺源
去婺源的最佳季节是在春季,是在三、四月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来江西之前朋友们都说,现在去婺源不是时候。然而,既然已经到了江西,机会难得,我们还是专程去了一趟趟婺源。
初冬时节的婺源,阳光柔暖,山青水绿,火红的枫树叶,把婺源装点得更加五彩缤纷。收获了的稻谷,给层层梯田涂上了金黄,刚刚种下的油菜,稚嫩的新叶破土而出,一片葱绿。此时,徜徉在黛瓦白墙的一个个村落之中,悉心倾听着历史的回声,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墙白瓦黛溪水浅,竹青枫红遍地黄的初冬之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次只走了婺源众多旅游线路中,东线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李坑、汪口、江湾和江岭。婺源真的是一个拍照的好去处,从县城出来,沿途美景目不暇接,随便停一下车,都可以拍到精美的片子,难怪人们把这里称作是摄影的天堂。事先我看了许多人拍的照片,于是也学着那些摄影高手的视角,拍了许多片子,回到家里细细品味,真是不虚此行。
小桥流水的千年古村——李坑。李坑古称“理田”,建村于北宋年间,传说这里的李姓居民大多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因为当地人把“溪”称之为“坑”,李姓人居住于小溪,便把这个依山傍水的山村由原来的“理源”、“理田”,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李坑。
李坑四面环山,两条溪水在村中汇合成一条小河,从村里穿过,依山傍水的徽派建筑群,与山水相衬,古朴、清秀而又十分典雅,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


曾经商贾如云的水运码头——汪口。“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处,鳲鸠两山相对鸣”,这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赞美家乡的一首诗。我们来到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汪口时,虽然已经是初冬的季节,还是找到了诗中所描绘的感觉。汪口原名永川,因为村前有两条小河交汇,在四周的青山映衬下,小河碧水汪汪,后来改名为汪口。

汪口有两个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一个是古码头,一个是俞氏祠堂。因为我是搞水运的,对汪口的古码头更是情有独钟。据《婺源县志》记载,汪口是古徽州府经婺源到江西饶州的必经之路,水路船运只能到达于此,汪口便成了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的水运码头,成了这一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此外,借水运而兴古街、店铺虽经岁月沧桑,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痕迹。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全村共有265座古建筑,保存的完好率达到90%以上。

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江湾。文风炽盛 贤人辈出的江湾,是到婺源旅游一个必选的景点。这是因为江湾不仅仅是一个精致儒雅,风光秀丽的千年古镇,它还是一个文风炽盛,贤人辈出的风水宝地。整个镇子背山面水,山上林木葱郁,镇中河水碧清,镇口是被称为“龙池”的荷花池。江湾自古贤人辈出,据《婺源县志》记载,宋朝至清朝,从这里走出去的状元、进士和仕宦有38人,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24人。其中有明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明宫廷太医江一道,清末教育家江谦等多位历史名人。
天上人间——江岭,1987年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婺源,用了一周的时间拍照,他以“天上人间”为题拍摄的江岭风光获得了国际摄影大赛金奖。从此,婺源以“中国最美的乡村”享誉天下,成为世界级的摄影基地,旅游胜地。我们来到江岭时,虽然已经是初冬时节,油菜的小苗刚刚出土,没有油菜花盛开时的那种绚丽。但是目之所及,山谷、盆地、小河、梯田、农舍,钟灵毓秀,天地合一。把婺源称为 “中国最美的乡村”名副其实。


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
我们的江西之行,特别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日程,就是参谒胡耀邦同志的陵园。这是因为胡耀邦同志是一位永远都值得我们敬仰领导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他领导平反冤假错案,组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肯定和推广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经验,试办深圳经济特区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他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他的历史功绩将载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史册。


共青城的华富山,松柏苍绿,银杏树金黄,香樟树在微风中飒飒作响,高大的梧桐树树叶随风飘落,绿树丛中仍然有一些枫树叶傲然火红,一派庄严和肃穆,胡耀邦同志的陵墓就安卧在其中。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我们更加怀念敬爱的胡耀邦同志,恭敬地献上了一束鲜花。

- 作者:杨连地
- 链接:https://yld.netlify.app//worka/article002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