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行摄在呼伦贝尔

穿越莫尔道嘎原始森林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把这里称之为“朔方绝域”,朔,北方也;绝域,地欲尽,是指天地的尽头。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和乌兰浩特就是被称为的朔方绝域的地方。古代,满族、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兴舟楫之利,拓朔方之地”,成吉思汗从这里“骏马出征”,狂飙欧亚大陆。这是一片遥远、陌生、神秘的土地,宽广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纵横蜿蜒的河流湖泊,神奇莫测的火山地貌,让我们充满了神往和期待。9月10日,我和几个爱好摄影的知青战友开着两台车,一行9人,从哈尔滨出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开始了这次内蒙古东北部的行摄之旅。
我们的第一站是去最北端的奇乾,主要目的是寻访那个远在大兴安岭深处,额尔古纳河边的奇乾航道(海事)处。在呼伦贝尔港航局同事的帮助下,奇乾航道(海事)处的毕胜利处长开着一台皮卡车专程来呼伦贝尔接我们,加上我们的两台车,一大早就出发了。
九月中旬的呼伦贝尔,秋高气爽,蓝天上飘着白云,空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草香味。通往奇乾的公路是一条县乡级的土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给这里留下了一片尚未开垦的净土。大兴安岭的五花山,色彩缤纷,层林尽染,纵横交错的溪流在秋日的阳光映照下变得更加靛蓝,雪白的羊群,膘肥体壮的牛群,驰骋的骏马,把大草原点缀得生机勃勃,呼伦贝尔的秋天是一个多彩绚丽的季节。
notion image
呼伦贝尔市区到奇乾550公里,要穿过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原计划中午赶到莫尔道嘎镇吃饭。没有想到,车一开出市区我们就被沿途的景色迷住了,一幅幅诗画般的美景连续不断地跃入我们的视线,看哪哪都是摄影的好素材,按捺不住我们停车拍照的欲望,一路上走走停停,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全都收进我们的镜头。途经额尔古纳市附近的根河湿地时,这个被称之为亚洲最大的湿地,河网交错,河道弯曲,林草混生,气势磅礴,再一次让我们驻足不前,又一次停了下来拍照,前后耽搁了两个多小时,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才在一个叫做阿尔斯马场的地方吃了午饭。
notion image
这里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与大兴安岭北麓的融合的地方,茫茫草原的尽头,巍巍林海的起点,草原在这里绵延起伏,伸向茂密的山林。继续向北行驶了不远,就进入了纵深百里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莫尔道嘎”是蒙古语“骏马出征”的意思,相传成吉思汗曾经到过这里,看见眼前这茫茫林海,重峦叠嶂,云雾弥漫,霞光四射,顿时产生了统一蒙古的心愿,于是大吼一声:莫尔道嘎(骏马出征),莫尔道嘎由此而得名。据说这里是大兴安岭最后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秋日的莫尔道嘎,山林里的色彩层次十分鲜明,开车行驶在林间幽径之间,路两旁的树林遮天蔽日,犹如穿行在一条绿色隧道一般,沿途的景色令人陶醉,简直就是一次最美的视觉享受。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樟子松、落叶松、白桦树、杨树、柞树和那些高矮相间的灌木丛交织在一起,婀娜多姿,姹紫嫣红。走了不多远,一片绵延十几公里的白桦林,扑面而来,这是一大片清一色的白桦林,白色的树干笔直向上,金黄色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曳,黄白相间,清新而又淡雅。樟子松的针叶是翠绿色的,灌木丛的叶子有的是火红色,还有的是褐红色,高纬度上的莫尔道嘎,是一个最早能够看到“五花山”的地方。难怪人们会用“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来赞誉这雄浑壮丽的景色了。毕处长指点我们在两个地方停车拍照,一个是视野开阔的山口之巅,站在路边的观景台极目远眺,巍巍群山,横亘排出,逶迤起伏,深邃而又广阔,大气磅礴。毕处长对我们说,如果是在清晨,这里云雾缭绕,时而云海茫茫,时而如丝如絮,山形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加上霞光的不断变换,如梦如幻,是一个绝佳的摄影好地方。另一个是白鹿岛,茫茫的群山之中一条名为激流河的小河呈S形从山脚下蜿蜒流过,河水之中是一个圆形的小岛相拥而卧,名曰“白鹿岛”,景区的简介是这样介绍的:苍狼和白鹿是蒙古历史的开篇,是蒙古人远古的图腾,是蒙古人民心中的神。《蒙古秘史》一书把苍狼和白鹿结合而生出的孩子奉为蒙古人的祖先,后来蒙古人驰骋草原,走遍世界,把他们的老祖母留在了大兴安岭的森林里。清澈的河水簇拥着白鹿岛,岛上长满了高大挺拔的落叶松,我们到这里时,正值傍晚时分,灿烂的阳光穿过云层,把一道道光束泼洒在小岛上,金光灿灿的针叶把白鹿岛涂抹的分外柔美。这里也修建了一个观景台,路边上还有一个防火瞭望塔,专程来这里拍照的摄影爱好者很多,有的人干脆在这里等上一天,捕捉光线最佳的时刻,抢拍精美的一瞬间。为了找到最好的机位,我和林柏成爬上了二三十米高的铁塔,总算是清晰地拍到了白鹿岛的全景。毕处长告诉我们,莫尔道嘎森林公园好看的景点很多,有可以一览九重群山的“一目九岭”,有果味沁香的“红豆坡”,有置身林海倾听天籁的“林海听涛”,还可以漂流激流河,走鹿道,穿越“猎人之路”,看翠谷流云。就是在这里住上十天八天,也会感到余兴未尽。因为天黑之前我们要走出这片原始森林,赶到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只好留下许多遗憾,期待着有机会再来。
notion image

坚守在遥远的国境线上

穿过激流河大桥,走出莫尔道嘎原始森林,继续行驶三、四十公里,就到了奇乾。
奇乾说是一个乡,但是除去几户人家,只有一个边防哨所和一个航道(海事)处。我们到这里时天已经黑了,隐约看见朦朦胧胧的山麓,静谧悠然的旷野和灯光闪烁的两栋小楼。为了迎接我们,航道(海事)处的同志们提前把锅炉点着了,走进屋子里面热气扑面,暖意融融。食堂里大家都在忙乎着饭菜,两个身穿军装的边防部队同志也跟着忙前忙后,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可以看出部队和航道(海事)处的同志们关系处得相当融洽。毕处长指着满满的一桌菜说,鱼是刚刚从额尔古纳河打的,蘑菇是新从山上采下来的,小鸡是他们自己散养的,羊肉是当地老百姓新宰杀的,菜是自己的大棚种的,全都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菜上齐了,大家落座,互相认识了一下,喝着当地的纯粮食酒,吃着刚出锅的手把肉,唠起了家常。毕胜利处长是一位典型的东北大汉,一米八十多的个子,体魄健壮,宽阔的脸颊上总是挂着微笑,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虽然常年工作在这个偏远的边陲,没有时间照顾家里,更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但是两个女儿却非常优秀,先后都考进了北京,而且毕业以后又都受聘于北京的航空公司,其中有一个还是一位空姐。
notion image
说到这里做饭的大师傅郭振山,端着一盘菜上来,毕处长介绍说,老郭的孩子也在北京,也是考上大学走出去的。我们同行的人中有六个人是北京的,没想到他们的孩子们都在北京工作,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们身在遥远的边疆,几乎是与世隔绝,孩子都这么优秀,真是令我们刮目相看。在桌上张罗最欢的是轮机长周鹏,不断地给大家斟酒夹菜,那股纯朴和热情劲儿, 让我们多喝了不少酒。说到周鹏,最应该说的是他对额尔古纳河,对界河航运的眷恋和执着。周鹏今年43岁,老家在包头,不到20岁当兵来到这里,在边防部队船艇大队的巡逻艇上工作,深深地爱上了这条美丽的界河,爱上了这份神圣的工作,转业时要求继续留在这,来到了奇乾航道(海事)处,由驾驶边防巡逻艇改为驾驶海事巡逻艇和航道工作艇,还是那条熟悉的界河,还是那个边陲小村,虽然工作的岗位变了,却仍然还在为祖国看边守界。
notion image
奇乾航道(海事)处只有7个人,管理着额尔古纳河室韦到河口426公里的航线,奇乾航道(海事)处所在的276号航标,距离额尔古纳河汇入黑龙江的河口276公里。呼伦贝尔港航局是一个港航管理、航道管理、海事监督三位一体的航运管理机构,基层海事处也是港航管理处和航道管理处,作为界河上的航运管理机构,还肩负着守卫国家领土领水的神圣职责,管理和监督中俄两国船舶执行共制定的航行规则,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奇乾北纬52度,和漠河只有1度之差,也可以称之为祖国最北端的航道(海事)处。这里地处边境管理区之内,额尔古纳河沿岸人迹罕至,过往的船舶也不多,他们常年巡航在这条河上,周而复始,枯燥、单调,他们那种奉献了青春,奉献终身,无怨无悔的信念,让我们充满了敬意。
notion image
清晨的额尔古纳河,河面上飘着一层轻雾,静静的河水泛起细细的涟漪,岸边的五花山五彩缤纷地映衬在水面上,船舶整齐地停泊在码头边上,河水轻轻地拍打着船舷,敲打出悠扬的节拍,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宁静,置身于其中,我们的心从里到外都受到了一次洗礼。
早饭前,毕处长安排我们乘船巡看额尔古纳河,小艇开出去不远,因为河面上的雾太大,看不见航标,搞不好船会搁浅,甚至误入对方水域,只好返航了。回到岸边,天已经大亮了,我们这才看见,这里正在新建一座立壁式码头,工人们已经开工了。航道处的同志们对我们说,码头明年就可以竣工了,到那时欢迎你们再来,我们的奇乾就会更好看了。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离开海事处,我们在奇乾的小村子里停留了一会儿,这是一个静谧悠然的世外桃源,几座尖顶的小木屋,屋前的木栅栏,门前盛开的鲜花,屋后硕果累累的菜园,一下子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古朴而又遥远的年代。我们在一户人家门前,见到一位老大妈,毕处长告诉我们她是一位俄罗斯后裔,办了一个家庭式旅店,经常接待一些前来旅游的驴友,征得主人的同意,我们参观了她的家,屋子里面宽敞整洁,既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又有中国的特色,装饰的别具一格。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走进俄罗斯民族乡室韦

“蓝天、绿草,白桦林、神秘的玛瑙草原,时缓时急的河水养育着亚洲最美的湿地,也养育着这里的勤劳人民。肥沃的河滩上走出了伟大的蒙古民族,温暖的木刻楞房子,现在是华俄后裔的繁衍之地,黄皮肤男人的智慧和蓝眼睛女人的热情造就了室韦,中国多民族和谐同存的范例”。据说这是室韦入选2005年“全国十佳魅力名镇”时的颁奖词。走进室韦,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段颁奖词是如此贴切。
室韦,当地人又称吉拉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隋唐时期,这里是蒙古族游牧部落,蒙古族的祖先在这里游牧渔猎,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在室韦大桥旁边的广场上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蒙兀室韦”四个大字,“蒙兀”是蒙古一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标志着这里曾经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我们原打算沿着边境走国防公路去室韦,当地的同志告诉我们,那条路的路况不好,我们只好原路退回,经莫尔道嘎返到额尔古纳。从额尔古纳沿201省道前行,不多时就来到了室韦所辖的恩和俄罗斯民族村。村口的山顶上有一座木制教堂,教堂顶上的十字架,告诉过往的行人们 这里是俄罗斯风民族村。大约是在19世纪末,许多俄国人涌入我们的边境地区,开矿、经商、打草、种地,我国山东、河北、河南“闯关东”的农民,也陆续来到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儿育女,一代代形成了现在的华俄后裔,现如今全乡有1800多人,其中华俄后裔占63%。正因为如此,室韦成了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自治乡。走进室韦,当街绝大多数的房屋都是俄式的木砌房子,墙体是用圆木交错搭建而成,原木之间用苔藓和草筏子媾和,房上多为尖顶的铁皮盖,人们管他叫“木刻楞”。大多数房子的门窗涂着彩色的油漆,窗子里面挂着绣花的窗帘,几乎家家都有一个木栅栏围成的小院,院子里种着鲜艳的花草,我们还在一个小院里看见一个木制的秋千,为小院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温馨。我们的中午饭是在一家叫做“娜吉之家”家庭式旅店吃的,旅店的女主人也是一位华俄后裔,饭菜是中俄融合的,其中俄式的烤面包和几道俄式大菜口味非常正宗。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来到室韦我一定要去看看室韦口岸的中俄大桥,这座大桥的通航标准还是我在航行例会上与俄方谈判确定的。两国政府在2001年2月签订了建桥协议,原设计没有考虑到大桥的通航问题,净空高度不能满足船舶通航的需要,虽然当时在这个航段都还没有较大型的船舶通过,但是,考虑的额尔古纳河是一个通航河流,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看,建桥必须留有足够的净空高度和跨度,在中俄国境河流航行联合委员会的航行例会上,经过谈判双方达成了一致,共同确定了这座大桥的通航标准。建桥部门据此修改了原设计,在两个通航桥孔改用钢梁结构,增加了高度和跨度。这是我这次来到这里才看到的。室韦距离对岸的俄罗斯奥洛契只有1公里,大桥全长只有310.5米,以前这里是一个临时过货点,1989年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虽然目前的过货量不大,但是已经成为额尔古纳河两岸经贸和友好往来的纽带。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水天交融的呼伦湖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呼伦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她与贝尔湖为姐妹湖,呼伦贝尔因两湖而得名。呼伦湖又叫达赉湖,蒙语为“达赉诺尔”,意思是“像海一样的湖泊”。呼伦湖是内蒙古的第一大湖,也是全国的第五大内陆湖,湖水面积最大时有2339平方公里。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从黑山头去满洲里,从满洲里去阿尔山,有好长一段路是沿着湖畔行驶,途中我们两次靠近呼伦湖边,一次是在满洲里附近的呼伦湖旅游接待中心,一次是在巴尔虎草原深处的金海岸风景区,近距离地欣赏到了这个水天交融的壮美景观。呼伦湖和我们看过的其他湖泊不一样,周围没有山,没有森林,四周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视野开阔极了。站在湖畔放眼望去,波澜壮阔的湖水和低垂的云朵交汇在遥远的天边,清澈的湖水把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把自己也染成了天空的染色,“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根本无法分清哪里是湖水,哪里是天空。
呼伦湖主要靠周边的克鲁伦河、乌尔逊河等众多河流补水,湖水面积受地区大气候的影响扩大或缩小,据说20世纪30—60年代,呼伦湖的面积几乎要比现在大一倍,我们来到这里时,由于降水量的大幅度减少,湖水面向里面退缩了几公里,面积缩减了300平方公里,当地的同志告诉我们,仅2000—2009年,水域面积就缩减了47.7平方公里,水位下降了4.6米,比历史面积最大时缩减了20%。湖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湿地的萎缩,实在是令人担忧。
尽管如此,呼伦湖水域宽广,沼泽绵延,鱼饵丰厚,是鸟类最好的栖息地。这里还是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每年春秋两季大批的候鸟南来北往,在此停留。此时,虽然还没有进入候鸟迁徙的高峰期,湖面上已经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珍禽奇鸟。我们兴致勃勃地徒步好几公里,来到湖边,架起三脚架,换上长焦镜头,过了一把“打”鸟隐。遗憾的是距离太远,无法拍到清晰的画面,但是呼伦湖群鸟腾飞的气势,光影合成的湿地,足以让我们陶醉了一把。金海岸风景区的湖岸完全是另一番景色,岸边铺满了一种红色的草,我们叫不上名字,景色类似于渤海湾的红海滩,所不同的是,这里是一片五彩的湖滩地,远处是蔚蓝色的呼伦湖水,近处是火红的草毯,中间夹着了绿色的缎带,牛群在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俨然就是一幅浓彩重抹的水彩画。

美丽的草原牧民的家

走出莫尔道嘎的原始森林,一直到阿尔山景区的玫瑰峰,我们始终驰骋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和诺尔草原、白音呼硕草原和巴尔虎草原上,两天的行程1000多公里,草原、湿地、湖泊、河流,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草地上的骆驼,还有那散落在草滩之上的蒙古包、勒勒车,以及那些勤劳质朴牧民,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草原”的丰富内涵,领略到了“游牧文化”的厚重底蕴。
呼伦贝尔大草原东依大兴安岭,西邻蒙古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自然生态保护最好,水草丰美的绿色宝库。草原上的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同草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美丽的草原就是牧民们的家。在一个叫呼烈图的地方,我们走访了一户蒙古族的游牧人家,草原围栏的中心,搭着三个蒙古包,蒙古包的旁边是一挂勒勒车,不远处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草地上放养着牛群和羊群。主人叫巴特尔,是一个蒙古族的年轻小伙子。巴特尔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了蒙古包,据说传统的蒙古包都是用木杆支撑的,不论大小支撑棚顶的都是60根木杆,之所以是60根,与一小时60分钟有关,牧民们可以根据太阳照射在木杆的位置判断时间。巴特尔家蒙古包里的撑竿,我们没有细数,看上去大约也是60根吧,在蒙古包的穹顶上印着传统的蒙古族图案,温馨而又别致,四周摆放着箱子、柜子和两张床,上面也都画着民族风格的彩色图案,床旁边的冰柜摆着巴特尔小两口身穿民族服装的照片,在正中间有一个铁炉子,门口堆放着铁锅、奶桶、生火用的干牛粪,整个蒙古包里洋溢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巴特尔告诉我们,蒙古包和外边的这片草场就是他们的家,除了放牧、打草,因为紧靠着公路,有时还接待一些来访的游客,可以在这里住宿,品尝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从蒙古包出来,我们看见一位身穿蒙古族长袍的大妈正在挤牛奶,举起相机拍下了这难得一遇的景象。在去新巴尔虎右旗的路上,我们停车拍照时,一位放马的老人纵马向我们跑来,老人手执长长的套马杆,脚穿着马靴,身上还斜背着一副望远镜,精神抖擞的样子,我们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了。老人对我们讲起了自己的放牧生活,老人说:草原就是我们的家,草场、牲畜和蒙古包是我们的全部家当。当下人们都把草原认作是大自然,身临其境我们才恍然,草原和牛羊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大自然。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在巴尔虎草原上,我们见到许许多多弯弯曲曲的河流,迂回百转,九曲如蛇,逶迤在草原上,当地人称之为“河曲”,这是平原河流独有的奇特景观,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水丰草美的源泉。我们兴致勃勃地爬上了路边的山头,试图拍下这一草原奇观,遗憾的是山的高度不够,只能拍到一些局部。
在《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微博发起的“说出心目中的内蒙古关键词”活动中,绝大多数参与者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草原”。许多内蒙古脍炙人口的歌曲都离不开对草原的吟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陪你一起看草原”,草原永远是内蒙古悠扬绵长的主旋律。有一首歌叫《巴尔虎草原,我可爱的家乡》,歌中唱到“美丽的巴尔虎草原,我可爱的家乡,绿色的草原百花怒放,辽阔的牧场牛羊肥壮,银色的毡房奶茶飘香,莫日格勒河水曲曲弯弯,就像银河镶嵌在草原上”。

比草原更神奇的阿尔山

告别了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西麓的群山由远及近,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沙洲里的樟松林,玫瑰峰上的奇峰怪石,深邃莫测的高山湖泊,保存最为完好的火山遗迹。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比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看到的更加神奇。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内蒙古乌兰浩特的阿尔山,这是一个袖珍精巧的小城,整个阿尔山市只有6万人,市区里的常住人口在旅游旺季也就6000人左右,据说每年的国庆节长假以后,许多旅游饭店宾馆歇业,这里就会变得格外清静。一条主要街道横贯城中,沿街的建筑大多数是用于接待旅游的宾馆、饭店和别墅式的家庭旅店,风格各异,造型别致,在重山密林的环抱之中,充满了浪漫和温馨。在阿尔山有一个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这就是建于1937年的火车站,是日伪时期为掠夺大兴安岭的木材而建的。现在已经成为这个偏远的边境小城与外界沟通的一条重要通道,每天有4趟旅客列车进出。
notion image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方圆百余公里,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使之成为一个最有研究价值的地质博物馆。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里的火山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有的距今几万年,有的不到一万年,最近的只有两千年。正是因为遭受自然侵蚀的时间不长,火山的原有形态保持的较好,研究和观赏的价值尤为突出。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里好看的,好玩的地方很多,我们在这里只有一天的游览时间,天池岭天池因为是一条单独的路线,没能够去上。据说那是个仅次于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天池的第三大高山湖泊。有关天池岭天池的景点介绍是这样写的:看天池岭天池,需要爬484个台阶才能走到近前,这是一个椭圆形的湖泊,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00米,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山坳里的一块碧玉,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天池岭天池有四大神奇,一是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二是没有进口,也没有出口,但是湖水始终洁净清澈;三是湖水深不可测,有人曾经用绳子拴了一把锤子放下去,放了300米,也没探到底;四是周围的湖都有鱼,这里却不长鱼,当地的人曾经往里放过鱼苗,却没有成活。这次没有登上天池岭,只好把遗憾留给下一次来阿尔山拟补吧。
我们最先来到驼峰岭天池,这是一个火山喷发后积水而形成的高山湖泊,海拔1284米,站在驼峰岭上俯瞰,湖面酷似一个左脚丫,湖水清如明镜,湖岸森林繁茂,挺拔的落叶松把倒影映衬在湖面上,湖光山色别具一格。
notion image
石塘林是阿尔山的另一个奇观,火山喷发时流淌的岩浆凝固成了一条长20公里,宽10公里的火山石的石塘,火山石塘里的火山岩如流水般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就像是一条凝固了的山间溪水,把岩浆喷涌时的壮观景象定格在数万年前的一瞬间。石塘林的土壤很少,高大的落叶松却长得非常茁壮,特别奇特的是,那些盘根错节平铺在岩石上的偃松,粗壮的根系深深地扎根于岩石的缝隙里,让我们惊叹不已。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杜鹃胡原来的名字叫“81号泡子”,火山熔岩在流动时堵塞了哈拉哈河,实际上是一个堰塞湖。每年春天时湖畔的杜鹃花盛开,姹紫嫣红,映照着湖面,当地人将她改名为杜鹃湖。我们虽然无缘领略杜鹃花盛开的风采,秋日里清秀的湖水,湖岸金色的丛林,淡雅之中含着几分艳丽,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潭峡位于哈拉哈河的上游,河水在石塘林的地下潜流了10多公里,流出地面,形成了一段别具特色的峡谷,其中约3公里的河段内分布了卧牛潭、虎石潭和悦心潭三个潭,河床的坡度大,河水飞流直下,珠飞玉溅。有诗为证:“神奇灵秀三潭峡,清泉泪泪绕山崖,喷珠溅玉何处去,魂系遥遥东海家”。
notion image
途中我们还路过了不冻河和玛珥湖,不冻河是哈拉哈河的一段,由于河底蕴藏着地热,冬季也不结冰,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时河水畅流不断,河面雾气升腾。试想一下,透过温暖的阳光,雾气蒙蒙的不冻河,如梦如幻,一定会宛如人间仙境一般。玛珥湖不是一个湖的名称,而是若干个火山口形成的山口湖泊的统称,我们围着这个玛珥湖转了一圈,尽可能地把湖边的美景收入镜头。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相关文章
寻访大漠古道 探秘青藏天路(2008年8月)
Lazy loaded image
四面重峦障 五溪曲水萦(2010年10月)
Lazy loaded image
中朝边境掠影(2010年10月)
Lazy loaded image
浮光掠影新疆行(2011年9月)
Lazy loaded image
林海深处的(2012年2月)
Lazy loaded image
二十个纬度的春天(2012年3月)
Lazy loaded image
二十个纬度的春天(2012年3月)隆冬时节走湘黔(2012年11月)
Loading...
杨连地
杨连地
一位勤劳的作者
最新发布
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轶事
2025-1-29
大 江 有 痕
2025-1-29
陕甘青蒙自驾游(2015年9月)
2025-1-17
浙西南的田园秘境(2015年4月)
2025-1-15
甘南川西北藏区行(2014年8月)
2025-1-15
太行山和晋陕大峡谷(2014年4月)
2025-1-15
公告
🎉2025年新版博客已经上线🎉
-- 感谢您的支持 ---